富联平台!

谭嗣同与毛主席: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,却有深厚的不解之渊源

富联平台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富联平台 > 新闻动态 >
谭嗣同与毛主席: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,却有深厚的不解之渊源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7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提到谭嗣同,大部分人对他的事迹,应该都比较熟悉,但很少人知道,他与毛主席之间,还有一段渊源。

说到这里,有人就会问,谭嗣同与毛主席之间,怎么会有渊源呢?

要知道,谭嗣同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人,并且,他在光绪二十四年时(公元1898年),就因变法失败而被捕。

之后,同样是在这一年,谭嗣同便与其余五位义士慷慨就义。

尽管在谭嗣同就义这年,毛主席已经六岁,但一个是为变法维新甘愿付出生命的义士,一个是湖南乡下的孩童,所以,二人之间又怎么会有渊源呢?

实际上,二人之间的渊源,是另外一个人串联起来的,而这中间的故事,得从谭嗣同不愿随波逐流,一心致力于维新变法开始说起。

说起谭嗣同,可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官宦子弟。

谭嗣同的父亲名为谭继洵,其早在道光年间,就因成绩优异考中举人,成为了当时湖南浏阳谭氏宗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青年举子。

考中举人后,谭继洵再接再厉,又在咸丰九年再次高中,并顺利通过殿试,最终被赐同进士出身。

自此,谭继洵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。

他先是前往户部任职,由于工作表现出色,受到上司赏识,由此得到了逐级提拔的机会,到了咸丰死后,同治皇帝登基之初,谭继洵已经官至郎中。

而这还不是谭继洵官宦生涯的最顶点,在此之后,他又屡获提拔,而到了光绪年间,他已经升任至湖北巡抚,称得上是管辖一省地方之封疆大吏。

而谭嗣同,就出生在这么一个家庭之中。

原本,有这样的家庭作为依仗,只要谭嗣同按部就班认真攻读,并正常参加科举,在其父的安排下,必然也会是富贵一生。

甚至有可能,还会位极人臣也说不定,最起码,不会有什么杀身之祸。

尽管谭嗣同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,但是,谭嗣同却不这么认为,早在他二三十岁的时候,就萌生了要改变国家现状的雄心壮志。

此时的清廷,正被列强欺辱,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是签到手软,看到国家受此欺辱,谭嗣同悲愤不已。

多年的游历和求学,让谭嗣同明白,只有变法维新,方才能救亡图存。

于是,他将全部的精力,投入到了提倡新学、呼号变法之中,在此期间,他写出了重要著作《仁学》。

同时,他还与挚友唐才常创办了学堂,力图把自己平生所学,传授给更多的人,同时也想从学堂里培养出更多的维新人才。

而他与毛主席之间的渊源,便是从他创办的学堂开始的。

谭嗣同创建的学堂,位于长沙,名为长沙时务学堂,该学堂是湖南所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,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。

当时,学堂内共设中文学、西文学以及数学等科目,担任中文总教习的为梁启超,而谭嗣同本人,则亲自担任了中文分教习。

学堂于公元1897年八月招考,当时录取的第一批学生有四十人,而在这四十人中,不乏有后来相当出名的人。

比如蔡锷,就是这第一批学员其中的一个。

除了蔡锷之外,当时学堂里还有个来自岳麓书院的学生,他不仅积极参与到了谭嗣同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之中,并且还加入了谭嗣同一手创办的“南学会”。

在这里,他接受了谭嗣同的教导,因此,他也算是谭嗣同的学生之一。

正是这个人,让谭嗣同与毛主席之间有了联系,那么他是谁呢?他就是杨开慧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先生。

我们都知道,戊戌变法失败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,期间谭嗣同慷慨就义。

之后,杨昌济先生先是避居家乡数年,又分别在1906年和1910年,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就读。

1913年,杨昌济先生在结束了九个月的德国考察后,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长沙。

在这里,他拒绝了来自湖南督军谭延闿的邀请,表示自己不愿接受高官厚禄(当时谭延闿邀请他出任湖南教育司司长一职)。

拒绝之后,杨昌济先生选择了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当一名教师。

而我们都知道,在1914-1918年之间,毛主席正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,也正是在这里,他成了杨昌济先生的学生之一。

杨昌济先生曾师从谭嗣同,而毛主席是杨昌济的学生,所以,谭嗣同和毛主席之间,就因为杨昌济先生的关系,有了这样一份渊源。

不仅如此,杨昌济当时十分喜欢年轻的毛主席,甚至还亲自促成了女儿杨开慧与毛主席的婚事。

所以,杨昌济先生既是毛主席的老师,也是毛主席的岳父。

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情谊,杨昌济先生对于毛主席在求学之路上的影响,可以说是相当的大。

杨昌济先生本人,接受过较为完整的传统教育,早年间还曾潜心研究过宋明理学。

原本,按照这样的经历,他应该为成为我们印象里那种固执己见、排斥新事物的“老夫子”,但是,他并没有。

参与过变法,本身就说明了他是一个开明之人,之后又在日本、英国以及德国的求学游历,更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而在结合自己的见闻、所学等之后,杨昌济先生形成了一套既有中国特色,又结合了西方先进理论的教育、学术思想。

比如,他就提出过“教授、训练、养护”的教育办法,用我们现代话来说,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。

这种思想,放在现在不稀奇,但放在当时,就算是相当先进了。

此外,他在王阳明的“知行合一”基础上,结合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,提出和推行了诸如“注重实践,反对空谈”、“洋为中用,反对全盘西化”,以及注重发现、爱护和培养人才等多个观点和理论。

而这些,都对当时湖南的教育,以及对毛主席等一批学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。

比如,在知与行、理论与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上,杨昌济先生就认为,“博学、深思、力行”,三者不可偏废,意思就是不仅要学,还要会思考,同时也要注重实践。

而毛主席后来就说过,“知也,信也,行也,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”,这其中,所谓知也,就是学习接受,而信也,则是对学习和接受的东西进行思考,去想一想这些东西到底对不对。

最后的行也,自然就是用实践去落实的过程。

而这个观点,其实就是杨昌济先生所说的“博学、深思、力行”升级版,从这一点就能看出,杨昌济先生教育思想是对毛主席有一定影响的。

再比如,在对待教育问题上,杨昌济一直就提倡以教育经世,尽可能让更多人接受到教育,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强国。

而毛主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就不用多说了,他老人家最喜欢的称呼,就是“毛先生”。

所以说,杨昌济先生对毛主席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,尤其是对年轻时期的毛主席在思想上的影响更为巨大。

而再说回谭嗣同,实际上,细细思量的话,就会发现,谭嗣同与毛主席之间,颇有“薪火相传”的意味。

这里所说的薪火相传,不仅仅是指谭嗣同乃杨昌济老师的原因,而是指他们共有的救国精神。

谭嗣同的一生,致力于维新变法,并为此甘愿付出生命,作为近代中国里,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,谭嗣同的爱国精神,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传承。

而他的那番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请自嗣同始”,更是激励了后世无数爱国志士。

虽然,谭嗣同没有成功,早早的就倒在了黑夜之中,但是,他所留下来的精神,却并没有彻底熄灭,而是如星星之火,不断在延续。

促成这种延续的,有杨昌济先生,还有无数个像杨昌济先生一样的人,他们通过教育,把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精神的精神,传递了出去。

他们的学生们,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爱国精神,并最终将原本是星星之火的的精神,变成了燎原之势。

而这些学生之中,就有毛主席。

所以说,什么叫做“薪火相传”?这就叫做薪火相传,毛主席和谭嗣同二人,虽然没有产生过现实中的交集,更没有见过面,但是,他们在救国这一点上,却是一样的。

而这份精神上的传承,如果再往上追溯,其实还能追溯到更远。

谭嗣同早年时,曾拜浏阳当地著名的学者欧阳中鹄为师,而欧阳中鹄极为推崇“船山先生”王夫之,在这种情况下,谭嗣同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,思想上也开始多对经世济民的学问产生兴趣。

王夫之的思想学说,曾被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评价为“民族光复之源”。

而王夫之本人,曾深受张载的影响,至于张载是谁,便是说出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盛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那位。

所以你看,这就是文明薪火相传的意义所在,而毛主席,则是这种源远流长的传承中,真正把为天下、为人民而行做到了极致。

也许,谭嗣同当初之所以会从容赴死,正是因为坚信自己的救国之理想,在未来的某天,真的会实现。

而作为他的学生的学生,毛主席做到了。